【品味海州】海州“馬路口”
□ 宋繼奎
海州城內中大街中心地段南側有個寬敞的地方叫“馬路口”,位于原孔廟(又叫儒學)前面。這個“馬路口”已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各處馬路的出入通過的地方,而是一個專用地名,因而在那里立有一塊“馬路口”的地名牌。
“馬路”一詞在我國來說是舶來品,我國古代沒有“馬路”一說。其來源是:18世紀末,英國正處于工業革命的熱潮中,工業的發展對交通運輸的要求愈來愈高,昔日那種“人走出來的路”再也不能適應人們的需求。在此情況下,英格蘭人約翰·馬卡丹設計了新的筑路方法,用碎石鋪路,路中偏高,便于排水,路面平坦寬闊。后來這種路便取其設計人的姓,取名為“馬卡丹路”,簡稱“馬路”。并非“專供馬走的路”。
從18世紀末有了“馬路”這個名稱,到傳入我國,再傳到相對閉塞的海州,要有一個過程,可見“馬路口”這個稱呼在海州的歷史并不長。那么,這個地方原來叫什么呢?
我們翻開清代《嘉慶海州直隸州志》,從中可以找到答案。該志在“街、市、坊、巷”中“十字街”的內容中說道“……[今按]街在學前。往時,城中與四門每十日各集二日。后,四門市廢,皆集于學前”。這里所說的“學前”,即指“儒學”(即孔廟)的前面,即向南的一片寬闊地帶,也就是今日的“馬路口”。由此可見,至少在清代嘉慶十三年(1808年)《嘉慶海州直隸州志》刻本問世之時,此處還叫“學前”;至于何時始稱“馬路口”,則無從考證,應是后來將城中的大路稱為“馬路”之后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稱呼。從“學前”到“馬路口”,一直以來這里都是熱鬧的“常市”集市。蔬菜肉禽水產品及百貨日用雜品應有盡有。至今人們還會說“到馬路口買東西”;可以想象,在“馬路口”這一名稱沒出現以前,人們會說“到學前買東西”。
明清時期海州城“學前”除了是一處集市,還是民間半官方自治組織“鄉約會所”,聚集民眾進行政治法律宣傳教育的集會場所。這在《嘉慶海州直隸州志》中也有記載:“朔望宣講皇諭,聚民讀法,皆在學前集市”。這種初一、十五定期舉行的政治宣教活動之所以“皆在學前集市”,是因為當時沒有像今日的“大會堂”之類的集會場所,只有在寬敞的“學前集市”舉行。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,也曾多次在這里召開過數千人的群眾大會。古老的“學前”—年輕的“馬路口”啊,見證過多少歷史的滄桑!
來源:海州文史資料第九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