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品味海州】新興的商埠——新浦
新浦是個新興的商埠。“浦”字原意是瀕臨河流入海的地方。《玉篇》 注 :“水源枝注江海邊, 曰浦”。河流入海時分成許多支流, 每條支流及其兩側就稱為“浦”。臨洪閘附近有浦南、浦北之稱, 那個地方在三十年前還確實有不少河叉。大浦、小浦、板浦、卞家浦,皆是這個意思。從現在新浦火車站往東,全是海退以后老河口的沼澤和柴蕩。新浦未興之前,老沭河在新壩以下入海,明代詩人寫《早發新壩》有句云 :“寒水遙通島,揚帆籍穩流。星搖淮浦夜,月濕海門秋”。這里的島即云臺山,淮浦是指新壩附近的河口,那時新浦還是一片淺海。新浦最早建鎮,還是得力于海州沈云沛。沈云沛在1871年中舉,后又得了翰林。1898 年,沈云沛從北京回到板浦, 在郁州書院執教,對家鄉實業經濟多有議論。1910 年前后,他與地方名流看中臨洪灘這個地方有發展前途,便稱作新浦。清末民初,南通人張謇在南通 海門辦實業時,沈云沛在海州創辦海贛墾牧公司,不久,將該公司聯絡處定在新浦。民國元年 (1912年 ),沈云沛在臨時政府中繼續任職,但主要精力放在實業經濟方面,新浦街上的甡茂商行就是以他名義開的。1921 年 2 月,位于臨洪口的大浦以“膠海關海州分關”的名稱作為商埠開放。1926 年,隴海鐵路東段筑到大浦,在大浦建了五座小碼頭,三千噸輪船可以進口卸貨。以后,從事鹽業運銷的各公司紛紛涌入大浦,除自新公司、公益公司外,又有福泰、聚安、大陸和聚新等公司,碼頭達到九座,不僅運鹽,還兼運糧食和土特產。凡是碼頭,必得有依托,這樣,新浦作為大浦碼頭的依托和基地,迅速興旺起來。與此同時,臨洪口日見淤淺,河道向北延伸,大浦離海也越來越遠,原先的碼頭、鐵路逐漸失去作用,從 1935 年后大浦坨就被猴嘴坨取而代之。這樣,從南面的板浦、卞家浦到西邊的新壩、海州,再轉到北端大浦, 然后大浦又廢,移到東邊的猴嘴,鹽運的中心正好兜了一個大圈子,而新浦恰恰位于鹽運圓圈的中心,給它的發展帶來了地理基礎。贛、沭、灌都不甚遠,特別是能兼顧臨洪、板浦、青口各路鹽運,又居大浦、猴嘴新老坨地之間,所以它很快能發展起來。即使到連云港開港之后,新浦作為港口的依托和基地的職能依然存在。新浦自 1900 年前后有商家起,原先就是一條小街 ( 今民主路, 即后街 ), 由西往東不到二百戶,街面走不下兩輛汽車。商業集中在瀕臨運鹽河的小街兩邊,與街外聯系,全靠木頭搭的艞板,故有東艞、西艞。到 1905 年初步發展成為貨物集散、有農貿市場的集鎮,并逐漸出現油坊、面粉廠、鐵工廠等小型工業,以及布莊糧行等商業。至解放前夕,新浦人口達到五萬,新浦街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小型消費性商埠。1948 年新浦獲得解放,以新浦為市中心建立新海連特區專員公署,新浦才真正以一個新的城市一連云港 ( 新海連 ) 市的中心出現在黃海之濱,從此進入新的歷史時期。
來源:海州文史資料第二十二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