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青春之名 擘畫創新城市新藍圖
7月15日,2025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在江蘇蘇州拉開帷幕,這場首次將主論壇設在京外的盛會,如同一面棱鏡,折射出中國城市創新發展的新圖景。當來自全球的青年才俊齊聚太湖之畔,共話“創新、包容、可持續”的城市未來時,青年的創造力與城市的創新力正形成共振,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“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”目標,正是這場共振的核心引擎。
青年活力是創新城市的“源頭活水”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,“城市的核心是人”。江蘇人杰地靈、人才濟濟、人文薈萃,全省高校數量和學生人數均居全國前列,創新發展最突出的優勢、最可依賴的支撐,就是青年人才。全省117萬青年科技創新人才,正以年均新增16家獨角獸企業的速度,為城市注入澎湃動能。在蘇州工業園區的創客空間里,南京達斯琪數字科技創始人張黎星正帶領團隊攻關裸眼3D技術,其研發的“數字蘇繡”讓千年非遺煥發新生。正是江蘇包容萬象的城市氣質,成為青年創新的最佳孵化器,助力青年以多元實踐重構城市創新生態。
政策賦能是創新生態的“良田沃土”。城市的創新活力,離不開政策的精準滴灌,面對長三角地區城市間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,江蘇精準發力,以政策紅利持續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。“蘇青驛站”已累計接待青年超6.8萬人次,免費住宿、創業指導、資源對接的“一站式服務”,讓青年在城市中真正找到歸屬感。這種“筑巢引鳳”的智慧,正是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“完善青年人才培養、發現、評價、使用機制”的生動實踐。
文化共鳴是創新基因的“精神根系”。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特別強調,要“保護傳承城市歷史文化”。當“蘇超”在江蘇掀起全民狂歡,13座城市用“常州恐龍”“南通藍印花布”等文化符號點燃夏日激情時,我們難免感嘆,創新城市不僅需要科技硬實力,更需文化軟實力的滋養。正如“蘇繡”傳承人張黎星所言,“江蘇的文化底蘊,是青年創意的源頭活水”。這種文化基因的傳承與創新,在常州中華恐龍園的“角角”IP運營中體現得淋漓盡致,從恐龍玩偶到沉浸式劇場,從科普教育到文旅消費,文化IP的裂變效應讓城市活力指數飆升,也推動了創新成果的不斷涌現。
全球視野是創新協同的“星辰大海”。正如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的“創新城市要在全球價值鏈中搶占制高點”,而青年恰恰是連接世界的最佳紐帶。江蘇355家博物館年均接待1.4億觀眾,“博物知旅”品牌讓歷史與現代在青年手中實現“破圈”融合;影石Insta360聯合創始人張黎星的創業故事,則詮釋了“站在巨人肩膀上”的全球協作智慧,江蘇的智能制造資源與國際技術視野的結合,讓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。正是因為近年來,江蘇致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才集聚高地,讓更多的青年人才加入到江蘇發展中來,在這里施展才華、成就事業,才有了今天江蘇青年創新發展的火熱局面。
邁向“十五五”,我們當以青春之名,共同擘畫創新城市的新藍圖。當城市成為青年創新的“試驗田”,當青年成為城市轉型的“催化劑”,我們終將實現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所描繪的“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”的宏偉目標。(谷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