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燃青年新“夜”態,照亮奮進新征程
無人機操作、AI應用、直播帶貨……最近,一批新興課程在青年夜校火熱“出圈”。除了培養藝術興趣外,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渴望在夜校接觸新技能、開拓新領域。
從貴陽定制化惠農的“筑農夜校”,到海口青年云集的“自貿港AI技能課”,再到尉犁縣電商基地燈火通明的直播間……當落日熔金、夜幕低垂,城鄉廣大青年群體不只有休閑放松娛樂,還有積極參加夜校“充電”的身影。一雙雙求知的眼眸,閃爍在夜晚的燈火課堂,折射出當代青年“茍日新,日日新”的向上渴望,為時代與青春的同頻脈動刻寫下了生動的歷史注腳。
“青年想聽什么,我們就講什么;青年在哪里,我們就辦到哪里”……定制化培訓理念,精準回應了青年的求知需求;“課隨人走”的夜校如同“移動充電樁”,巧妙適應了青年碎片化時間的實際需求;開辦在鄉村的直播課,見證鄉村產業更迭,學員們由昔日鉆研種植、電焊,轉為今日努力掌握“新農具”手機。有機整合政府、學校、企業等方面資源,緊扣時代前沿技術或地方產業特色設計課程體系,精準的供給匹配,正是夜校火熱“出圈”在城鄉遍地開花的深層原因。
城鄉青年群體對實用型技能深造的呼喚清晰而熱切,公共政策也積極回應,讓夜校的課程設計更加靈活、對接資源更加豐富。唯有不斷織密以青年夜校為重要節點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,不斷完善系統架構支持,方可為“不負青春,向學不倦”的時代青年搭建好夜校學習平臺。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更新迭代,與時俱進強化青年夜校的普惠性、在地性和前瞻性的制度保障,讓精準灌溉的文化服務流向田間地頭、產業一線,使青春學習不再受制于時間與空間的束縛,為更多青年“搭臺賦能”,助力他們在家門口掌握新技能。
在夜校播下的求學種子,更需精心引導其扎根大地向陽而生;引導廣大青年在廣闊天地施展才華,用新知回饋社會發展的召喚,和鼓勵青年走進夜校同樣重要。當來自鄉村的學員計劃“帶AI回村”、社區工作者打算用新技術記敘“好人好事”,他們在青年夜校的所學,便從書本上靜態的文字符號轉變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質活力。青年夜校的意義不止在于“學”,更在于將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熔鑄一體。例如鄉村青年所感悟的“手機也是新農具”,就昭示出新一代勞動者知識驅動下的鄉村新圖景。讓青春才智如清泉般源源不斷涌入發展熱土,青年夜校便展現出推動現實進步的強勁動能。
青年夜校新“夜”態,開啟了一條個人成長與時代進步交相輝映的新征途。當城鄉青年向學的燈火如璀璨星辰,串聯起個體與時代的共同奔赴,面對國家發展的宏偉藍圖和青年成長的普遍渴望,我們有理由相信,持續完善體制機制供給、精心優化課程內容創新,定能更好地引領青年把智慧汗水播撒在廣袤的實踐沃土。當這漫天星火匯成耀眼的星河征途,個體微光便將點亮更加美好的未來。青年夜校所點燃的新“夜”態,見證青春價值在時代潮頭鐫刻下不可磨滅的金色印記,必將照亮更絢爛的奮斗征程。(蘇小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