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“蘇超”破譯“蘇大強”形散神不散的密碼
“蘇超”文化梗中以“十三太保”喻指江蘇各市,這份妙喻的背后蘊藏著“蘇大強”形散神不散的奧秘。其“形”散似繁星,體現在產業多元、區域協同、開放包容的差異化發展格局中,而其“神”則始終錨定江蘇服務全國大局,經濟大省挑大梁的使命擔當。正如“蘇超”賽場上,從“楚漢德比”的歷史底蘊,到“小龍蝦德比”的產業趣味,再到“美猴王大戰霸王龍”的奇思妙想,看似是十三座城市“各顯神通”的地域競爭DNA覺醒,實則在差異化的競技場上,共同匯聚成江蘇經濟的磅礴力量。
產業多元化發展是“形散”最鮮明的底色。產業地圖如調色盤般絢爛交織,南京紫金山實驗室攻堅行業“卡脖子”技術,蘇州工業園聚焦納米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,常州打造“新能源之都”重塑產業版圖……十三座城市以“拒絕同質化”的產業自覺錨定優勢賽道,形成了“一市一品”“一城一業”的特色產業集群。這種深度的產業分工與差異化發展避免了內卷,更好地激活了區域經濟的整體潛能。
江蘇的“形散”絕非孤島式發展,其蓬勃生命力在于高效的區域協同發展。縱貫南北的發展軸線上,跨江融合戰略強力推進,蘇南的輻射帶動、蘇中的加速崛起、蘇北的振興跨越,長江天塹不再是地理隔閡,而是形成梯度互補、南北聯動的省域發展新格局。橫向維度上,江蘇深度嵌入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布局,主動接軌上海,攜手浙皖,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、要素市場統一開放、生態環境共保聯治、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等方面深度協同。這種超越行政區劃的協同發展,使“十三太保”在競合中形成強大的整體合力。
“形散”的格局因開放包容而精彩。從昆山作為臺資高地的持續繁榮,到蘇州工業園區中新合作的標桿典范,從連云港打造“一帶一路”強支點的雄心壯志,到全省各地外資企業、研發中心的紛至沓來,江蘇開放的大門始終敞開。這種開放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引進來、走出去,更是一種文化心態上的兼容并蓄,營造了極具吸引力的發展生態,讓“形散”的萬千氣象擁有了全球視野和國際競爭力。
“蘇超”賽場上那此起彼伏的吶喊,正是江蘇經濟“形散神不散”的交響。球場內外每一次“誰也不服誰”的良性競逐,每一次因文化共鳴而發出的笑聲,都悄然匯入“億萬人民在體育強國建設中共享福祉”的洪流。當“十三太保”以差異創新為筆,以包容協作為墨,在共繪的藍圖上書寫各自精彩篇章,江蘇經濟之舟便能在百舸爭流中始終穩立潮頭,以萬紫千紅的滿園春色,為全國發展大局貢獻更為強勁的“蘇大強”力量。(谷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