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超:點燃江蘇經濟新引擎的足球盛宴
2025 年“蘇超”,一場業余的足球聯賽。此刻,正通過全民參與、城市IP戲劇化敘事、線上線下消費閉環和政府市場協同四大趨勢,成為撬動江蘇經濟的一把“金鑰匙”。“蘇超”以超乎想象的“溢出效應”,為江蘇經濟注入新活力,書寫著“體育賽事+城市經濟”的嶄新篇章。
蘇超聯賽,是一場全民參與的足球狂歡。參賽球員來自各行各業,他們中有公司職員、教師、大學生等,年齡跨度廣泛。這種打破職業壁壘的“誰行誰上”的模式,讓足球回歸本真,成為一項真正屬于大眾的運動。賽場上,球員們奮力拼搏,為城市的榮譽而戰;賽場外,球迷們熱情高漲,為自己心愛的球隊吶喊助威。每一粒進球背后,是城市故事的傳遞;每一次吶喊聲中,是地域精神的覺醒。
一場賽事帶火一座城,文旅消費“爆單”。當“太湖之爭”、“楚漢之爭”、“常州變1州”成為2025年最火的城市熱梗,當“比賽第一,友誼第14!”、“沒有假球,全是世仇”刷屏網絡,蘇超通過“網絡造梗——線下消費”的模式,將流量精準轉化為文旅增量,十三市借勢推出“憑對手身份證免門票”等營銷策略,掀起了“跟著賽事去旅行”的熱潮。
江蘇各市將賽事與地域特色深度融合。鹽城“觀鳥+觀賽”套餐預訂超2萬單,鎮江西津渡夜游人數激增3倍,10元左右的親民票價更是點燃全民觀賽熱情,場均上座率媲美職業聯賽,社交媒體話題閱讀量突破數十億。賽場內外,球迷的消費熱情如燎原之火,南通“早茶”搜索量暴漲367%,南京“鹽水鴨”訂單激增58%;常州恐龍玩偶預售破萬,徐州米線攤主收入翻倍……這種“觀賽+深度游”的消費鏈,讓江蘇各地文旅資源在賽事流量中“活”了起來,形成“一場球賽帶火一座城”的生動局面。
從足球到“足球經濟生態圈”,產業鏈拓展延伸。蘇超的經濟價值遠不止于門票與餐飲。在賽事熱浪席卷之下,一條涵蓋文創、制造、資本市場的“足球經濟生態鏈”迅速成型。“太湖三傻”手機殼、“叫南哥”帆布包等文創產品即時上線、訂單量飆;電商平臺“蘇超”相關球衣、足球銷量增長超50%;商場里足球裝備銷售額也大幅提升。賽事直接帶動A股市場“足球概念股”集體大漲。資本市場的積極響應,折射出蘇超對區域產業價值的強大賦能。此外,賽事還催生了“足球+非遺”“足球+智能制造”等跨界業態,讓體育產業與江蘇優勢產業形成共振。
蘇超的“經濟奇跡”并非偶然,其背后是政府與市場的“雙向奔赴”。2025 年江蘇省《政府工作報告》兩次提及足球,明確將城市聯賽作為文旅體融合新亮點,通過財政補貼、稅收優惠降低辦賽成本,鼓勵“足球+文旅”“足球+商業”的新業態探索,同時建立企業參與賽事開發的綠色通道,降低準入門檻,鼓勵“在地化創新”。地方政府更是以“賽事流量”為杠桿,精準設計“9.9元門票+蘿卜干炒飯”等惠民套餐,直接帶動常州蘿卜干銷量翻倍。這種“政策驅動+市場創新”的組合拳模式,既保障了賽事的公益性,又激活了市場的創造力,為賽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“江蘇方案”。
蘇超帶來的經濟增量,不僅體現在GDP數字上,更潤澤基層社會的每一方天地。賽事籌辦期間,江蘇新增臨時崗位超萬個,其中安保、餐飲、物流等崗位優先面向本地勞動力開放,有的下崗工人通過賽事服務培訓成為球場運營專員;賽事配套的體育公園建設,帶動周邊老舊社區改造。此外,賽事直播帶貨模式讓農產品走出縣域,徐州“蘇超限定款”山楂醬72小時售罄,農戶與電商平臺達成長期合作。這種“賽事紅利下沉”機制,讓經濟增量惠及更多普通群體。
蘇超更深層次的經濟價值,藏在其帶來的“精神共振”之中。這場賽事也成為江蘇“十三太保”差異化發展的生動注腳。賽事期間,江蘇城市間的協作效率顯著提升,物流企業聯合開發“跨城球迷運輸方案”,為后續區域交通一體化提供實踐樣本。南京數字經濟、蘇州智能制造、連云港遠洋運輸等不同產業標簽,也在球迷的助威聲中形成獨特的城市IP。當球迷為連云港隊的拼搏精神點贊,當“蘇式應援”成為網絡熱梗,城市軟實力與經濟吸引力同步提升。這種精神認同不僅增強了區域凝聚力,更為城市招商、人才引進等長期發展協同助力。
蘇超不僅是一場足球賽事,更是一個觀察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動樣本。它證明,體育賽事可以成為激活消費、孵化產業、協同區域、普惠民生的“多維引擎”。當江蘇以創新思維將賽事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,當百姓在賽事紅利中觸摸到發展的溫度,這場綠茵場的狂歡,已然書寫了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。
讓我們共同期待,蘇超聯賽在未來創造更多的輝煌,成為江蘇經濟發展中一顆璀璨的明珠。(陳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