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動企業以“智”拓崗“向新”前行
今年以來,隨著新技術、新產業、新業態快速發展,先進制造、信息技術、服務消費等重點領域的一批企業,在“向新”“向智”進階提速中,釋放崗位新需求、拓展就業新空間。
就業,一頭系著經濟脈搏,一頭牽著萬家燈火。外部環境挑戰疊加經濟轉型壓力,企業吸納就業能力持續承壓。人力資源端,重點群體就業壓力增大,據統計今年將有超過1200萬高校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;企業端,傳統崗位增長乏力,而AI、大數據等數字經濟新領域卻高掛“渴才”信號燈。破解矛盾的關鍵,在于激活企業這一就業“蓄水池”。“蓄水池”活則就業通,就業通則經濟興。驅動企業“向新”“向智”轉型,不僅緩解人才供需錯位,更將就業壓力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人力資本動能。
推動企業擴容“蓄水池”,關鍵在于引導企業向新質生產力躍遷做好人才儲備。百度未來三年向高校畢業生開放2.1萬個實習崗位,騰訊今年開放的校招崗位中技術類占比超過60%,阿里巴巴2026屆實習生招聘開放超過3000個實習崗位……事實證明,企業對數字化、人工智能等領域人才的爭奪及儲備,實際上是對未來競爭力的投資。加快實施提高穩崗返還比例、對儲能技術研發企業免征研發設備進口稅等方面的政策措施,激勵企業輕裝上陣敢儲才、樂儲才,促進“蓄水池”活水流動推動就業增量提質。
建立健全數字經濟平臺,通過賦能實體經濟,為企業擴容就業增添“加速器”。滴滴半年吸納77萬名司機,快手培養70萬名草根主播,是數字經濟平臺孵化龐大靈活就業群體的生動注腳。數字經濟平臺賦能實體經濟,幫助企業縮短生產周期,催生智能運維等新崗位。“平臺賦能+實體轉型”融合發展,為千萬中小企業接通數字經脈,助力傳統企業孕育新就業形態,通過技術外溢拓展就業場景,提質增效孵化高附加值崗位,讓企業釋放就業倍增效應。
推動企業以“智”拓崗,還需廣大求職者適時更新擇業觀。目前,有部分高校畢業生或家長困守“求穩”繭房,寧愿考公考編而不愿到企業一線就業。技術工人轉型“人工智能訓練師”、大學生“新農人”打造智慧果園等案例已經印證,我國產業升級的星辰大海,恰是廣大青年人才人生價值的坐標原點。誰能放下學歷“身段”與“辦公室執念”,投身智能工廠一線,誰就能在時代數字熔爐中煉出真“金”。
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帶來數字化、智能化崗位涌現,創造出寬廣的就業空間;隨著經濟轉型升級加快,邁向中高端的“新制造”持續開拓就業新賽道,消費電子、新能源、集成電路等行業就業活力迸發……通過銀行發放“專精特新貸”、建設“數字人才港”、舉辦“技能照亮前程”培訓等,消除企業后顧之憂,引導更多青春活力匯入企業轉型升級洪流。讓企業與青年人才雙向奔赴,助推企業以“智”拓崗、“向新”前行駛向產業新藍海。(顧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