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好便民“小商圈”,暢通城市“微循環”
下樓轉角遇見咖啡館書香,步行百米邂逅社區食堂煙火,街角花園與健身房串聯起健康半徑……近年來,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已先后開展4批試點,在全國210個地區落地生根,并在15個地區全域推進。
以人為本建設便民“小商圈”,暢通城市“毛細血管”為美好生活添彩。中辦、國辦印發的《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》明確,要構建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;新版《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》提出建設“15分鐘社區生活圈”,并對養老設施、衛生服務設施、菜市場(生鮮超市)等步行5分鐘或15分鐘覆蓋情況進行定期體檢評估。9.4億城鎮居民對“家門口”品質服務的期待,重塑城市“小商圈”的規劃與建設邏輯。建好城市“小商圈”,讓鋼筋水泥森林生長出適應生活溫度的“毛細血管”,是不斷提升群眾生活便捷度與幸福感的應有之義。
我國城市千城千面,如何建好“小商圈”沒有標準“參考答案”。商務部等13部門印發的《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(2023-2025年)》要求,將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保障和改善民生、恢復和擴大消費的重要載體。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,在于充分尊重人民群眾意愿。哪里需要新開一家小超市,小區居民最有發言權;完善設施促進“老幼共托”效果如何,“上班族”最能感受體會;如何增添城市社區煙火氣,不妨多向“老街坊”取經……實踐證明,民生工程的生命力源于對群眾需求的精準把握。問需于民、問計于民,將建設“小商圈”決定權交給市民群眾,實則是“人民城市”理念的生動落地。
以匠心為筆建設“小商圈”,工筆繪就暢通“微循環”民生畫卷。建設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,既是惠民生、暖民心的重要舉措,也是促進消費的重要抓手。“小商圈”體量上雖然小,但只要注重資源集約化利用,抓好精細化治理,卻能發揮出“小而美”、“小而精”的大作用。重慶九龍坡區利用高架橋下空間打造的“蜜蜂驛站”,不僅為環衛工提供熱水充電服務,還通過智能屏實時更新便民信息;佳木斯將廢棄鍋爐房改造為社區工坊,既保留衣物縫補等“小修小補”功能,又開辟手工藝培訓區……城市對“金邊銀角”的活化利用,告訴我們在“中國式現代化,民生為大”的宏大敘事中,建設“小商圈”、暢通“微循環”不只是需要流光溢彩的“櫥窗效應”,更要實實在在的“煙火溫度”,用心用情對每一寸城市空間進行人性化雕琢。
截至2024年11月底,我國已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4321個,服務社區居民近1.07億人,第二批全域推進先行區試點申報工作正在進行中,將利用2年左右時間,實現便民生活圈對市、縣主城區社區全覆蓋。建好“小商圈”就像打通城市經濟微循環的“任督二脈”,是檢驗城市治理水平的“試金石”。以人民為中心建設“小商圈”,讓來自街頭巷尾的意見和建議走上規劃圖紙,讓“柴米油鹽”與“詩和遠方”在街區轉角相遇,這樣的城市就能讓居者心有所安、行者情有所寄,為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”標注生動詮釋。(連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