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遺數據點燃文化自信浪潮
2025年春節是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,全國各地非遺文化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,仿佛一場蓄勢待發的盛宴。僅江蘇省文旅廳數據顯示,從1月23日(南方小年),到2月12日(農歷正月十五),省文旅廳推出2025年“水韻江蘇·非遺賀新春”系列宣傳展示活動共368項,線上線下舉辦活動4584場次,參與人次4560萬,實現銷售額8.3億元。非遺文化在春節期間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,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。
春節,一個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積淀的節日,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,吸引世界的目光。從臘月祭灶拉開春節序幕,到除夕通宵達旦的守歲,從廟會到非遺市集,從傳統手工藝到民俗表演,貼春聯、掛燈籠、放鞭炮、賞花燈等一系列民俗活動如同一幅絢麗多彩的文化長卷徐徐展開。這不僅是一場傳統文化的盛宴,更是中國文化自信的生動寫照。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、最深沉、最持久的力量。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休戚與共、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。”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,民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不斷增強。非遺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,成為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。
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推動全國策劃開展近7000項非遺傳承實踐和傳播展示活動,重點推進10項“非遺賀新春”系列活動。春節前夕,北京市“古道拾遺”非遺體驗之旅等31條全國非遺特色旅游線路公布,過旅游年、過文化年成為新年俗。“非遺體驗”“非遺手工”“非遺美食”……成為今年春節文旅消費亮點,帶動假日旅游市場熱度強勁攀升,多地文旅市場“開門紅”。南京夫子廟燈會、揚州瘦西湖廟會等傳統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,非遺手工藝品如剪紙、泥塑、刺繡等成為熱銷商品。蘇州的刺繡、揚州漆器、無錫惠山泥人等非遺項目,成為地方旅游的重要名片。游客不僅欣賞非遺技藝,還能親身體驗,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認同感。飛豬平臺數據顯示,含非遺項目體驗和含民俗表演的旅游消費人次同比分別增長了40%和36%。同程旅行數據顯示,假期歷史文化類景區和博物館類景區旅游熱度同比增長超過50%。這一數字不僅體現了非遺文化的廣泛影響力,也彰顯了非遺經濟的巨大潛力。
非遺文化正如《禮記·中庸》有云:“萬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。”。無論是北方的剪紙、南方的刺繡,還是東部的泥塑、西部的唐卡,每一種非遺技藝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。正如《論語》所言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”非遺讓我們不僅重溫了歷史的記憶,更發現了新的價值與意義。非遺更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脈絡與文化的傳承,更是“潤物細無聲”般刻入國民基因的文化自信,噴涌而出的文化覺醒。(王秋穎)